2025-07-25 00:00:00
7月23日晚,以“行走中国 赓续文脉”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研学发布会暨开营仪式在北京举行。该活动由全球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中学生学习报社共同主办,来自全球10个国家的青少年学子、家长及带队老师齐聚北京,共同开启这场链接文明、传承文脉的跨国文化之旅。这既是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的延伸实践,更是响应“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探索,为全球青少年搭建起一座冠以中文名义的文化共鸣之桥。
沉浸式的非遗体验:让文脉可触可感
开营仪式前,主办方精心打造的非遗体验区成为全场焦点,将“触摸文化”从理念变为生动实践。漆扇制作台前,中外学子手握素白扇面,在漆桶里轻轻旋转,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诗意画面跃然扇上;投壶区里,孩子们屏息凝神投掷箭矢,一起体悟“射者中,弈者胜”的传统智慧;诗词书签创作环节,各国学生将汉字文化与本土画法结合,制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信物。现场一位嘉宾赞叹道:“今天,我们在这里体验的不仅是非遗技艺,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漆扇上的流光、投壶中的礼韵、书签上的笔墨,都是五千年文脉的当代‘活态’呈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国内外学子沉浸式的体验,正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它让抽象的文脉可触可感,让传统智慧成为世界语言。”
在“汉字签到墙”前,马来西亚的学子用马来花纹装饰“爱”字,蒙古学生以草原图腾点缀“家”字,埃及的孩子则将金字塔图案融入“文”字 ——不同文化符号与汉字的碰撞,恰似一幅微缩的“文明共生图”,让在场家长深切感受到:文化从来不仅仅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能亲手创造的温暖记忆。
互助式的文化碰撞:以中文为纽带的成长共同体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国内外学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碰撞:一是在行程中创造各种机会,让国内外的孩子一起互动,通过孩子们做同一件事情的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本质原因,并让孩子在差异中学会尊重与共鸣;二是采取混龄搭配模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取长补短,切磋琢磨,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榜样;三是通过汉语、英语和其他语言的碰撞,增进文化认同与了解,促进文明互鉴;四是将短暂的旅途友谊发展为持久的线上交流互助,形成常态化的交流。
全球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会长蔡诒苏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也深信教育的力量——它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因中文相聚,在交流和体验中收获友谊与成长。我希望这次经历能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成为未来连接世界的桥梁。”
激励式的才艺展示:用热爱书写文化共鸣
当晚的才艺展演,成为全球青少年用中文“对话世界”的生动缩影。马来西亚小作家教室李爱演唱的《雨中即景》,用清澈童声将中文歌词的韵律美融入南洋风情,轻快的旋律让在场者仿佛看见不同地域的雨景在此刻交汇;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萧振宝、萧振芸姐妹的舞蹈《寄明月》,以灵动肢体演绎“举头望明月”的意境,传统水袖与缅甸服饰细节的结合,诠释着“月是共同时光”的浪漫;德国斯图加特汉语学校赵杰西朗诵的《将进酒》,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希腊沈子昂的《踏山河》与埃及戴楚雲的《小花仙勿忘我》——前者以“马蹄南去人北望”的壮志展现中文的豪迈,后者用“蓝色花瓣藏思念”的温柔传递童真,两种风格的碰撞赢得满堂喝彩。
采访中,中学生学习报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表演不是完美的艺术呈现,却是最真挚的文化告白——当海外孩子用中文唱歌、跳舞、朗诵时,他们早已成为文明互鉴的小使者。我们一定会积极行动起来,为孩子们展示自己提供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启发式的国学启蒙:让文脉在当代生根
“汉字是什么?是刻在龟甲上的密码,是写在纸上的历史,更是我们心中的根。”孔子77代后裔、中国曲阜孔子书院副秘书长孔亚平,现场将自己的作品《中国字——讲述中国人的思维和汉字的故事》作为奖品,让开营第一课“国学启蒙”在欢声笑语中启动。他以“为什么来中国”切入,将大家带入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把大家带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文脉中、根脉中。孔老师以文字切入,娓娓动听地讲“温故知新”的“温”字,讲“赓续文脉”的“赓”字,讲“玩”字,倡议所有的孩子一定要学会“高级”的玩法,玩出智慧,玩出文化。孔老师的谆谆教导让孩子们全场屏息凝神,也让家长都竖起了大拇指,更让在场的所有人突然明白:每个汉字都藏着文明的基因。
马来西亚李爱分享获奖感言时那句“我是李爱,不是 AI”,更是引发全场共鸣——在科技时代,中文承载的不仅是语言,更是独一无二的人文温度。
现场播放的视频《“笔墨启章”——光影里的全球中文故事》,以国际级审美视野,将古老汉字的文明史诗凝练成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从甲骨文的金石气韵到楷书的法度庄严,每一帧画面都堪称博物馆级的艺术呈现,让在场的中外孩子见证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书写系统所绽放的永恒光芒。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当孩子指着屏幕说‘这个字像我画的太阳’时,我突然懂了:文化传承,就是让古老的智慧住进孩子的眼睛里。”
画卷式的精神大餐:在行走中读懂文明长河
本次8天7晚的研学旅程,被精心设计为一场“可触摸、可参与、可成长”的文化盛宴。从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间追溯王朝更迭,到安阳殷墟的甲骨碎片中触摸文字起源;从开封清明上河园夜游《东京梦华》重现大宋繁华,到洛阳龙门石窟仰望卢舍那大佛体悟慈悲;从少林寺学功夫品素斋感受“禅武合一”,到比亚迪迪空间体验绿色科技的未来感 ——5大古都串联起时空线索,5处世界遗产构建起文明坐标。
更具深意的是“成长看得见”的设计:学子们通过“闯关卡”完成任务——在殷墟制作青铜鼎时记录纹饰含义,在嵩阳书院抄写代表儒家文化的楹联,在唐三彩工坊描述釉色变化,最终汇编成个人“研学专刊”,优秀者将获“中文文化小使者”认证,作品可登上《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行走的课堂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当孩子们用指尖触碰青铜器的千年纹路,用脚步丈量石窟的艺术长廊,文明的密码便从史册里跃然而出,化作他们笔端的研学笔记。这种沉浸式的文化觉醒,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滋养文化自信的根系。”
仪式最后,当营旗在中外学子手中传递,当“用中文说故事,让汉字成为共同日记”的双语誓词响彻会场,这场文化之旅的意义已然超越行程本身。正如一位家长所说:“我们带孩子来中国,本想让他学中文,没想到他先学会了‘共情’——在投壶时为对手鼓掌,在研学手册上画下各国伙伴的笑脸,这才是最珍贵的收获。”
延伸式的创新联合:为中外青少年架起更宽广的桥梁
本次活动中,主办方还邀请到了中国少儿报刊协会中学报刊专委会原主任、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主任司惟先生,他对本次大赛和研学给予充分肯定,并深情回顾了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辉煌发展历程,期待未来将两个赛事打通,共同为国内外青少年架起更宽广的写作桥梁,为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在采访中,司主任告诉记者,“主办方出版的《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优秀作品集》用心良苦,它汇聚了全球孩子的精品佳作,也汇聚了国内外教育、文化、出版、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专家、学者等的共同智慧,真可谓国内外学子学习中文的生动教科书,非常值得收藏。”
从非遗体验的指尖温度,到国学课堂的心灵触动,从跨国协作的友谊之花,到行走研学的成长印记,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研学活动,正让“赓续文脉”从口号变为全球青少年的共同实践。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浪潮中,这些年轻的身影,终将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纽带,让中文之美、文明之光,照亮更广阔的世界。